从生态美学观念看传意画创始人陈金传的艺术


鲍玉珩(美国)

作者: 鲍玉珩,美籍华人学者,博士,教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前顾问,美国联邦艺术基金会顾问,艺术理论家,批评家,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250 余篇。




记得美国学者约翰 司徒华特博士曾经讲过,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三个必要的条件:第一就是艺术创作的独特性;第二是艺术创作的难度;第三就是艺术创作的完成度。我的导师美国著名的比较艺术专家沃特曼教授曾经指出,伟大的艺术家会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表达出一个杰出的伟大的思想观念。

陈金传先生,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福建泉州市安溪县人,自幼学习艺术,酷爱水墨丹青,擅长国画、油画、水彩画、壁画、丙烯画等,善于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各体书法,可谓全面开花,无所不能;但是进入新世纪而来,陈金传先生通过自己长时间的刻苦钻研与实践,开始在传统中国国画的基础上,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绘画类型即他自己所称的“传意画”。

什么是传意画呢?陈先生自己解释云:传意画是试图把传统中国绘画与书法进行完美的结合,而用绘画媒体来表现出国学,特别是易经的哲学思想,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美学观念。

有人写诗赞曰:

既是绘画,又是书法,

表现易学,体现国学,

字画结合,笔简意骇,

构图新奇,超凡脱俗,

自研材质,无法复制,

原创作品,绝世一幅。

大家可以看出,前两句说的是传意画的艺术风格特色,后几句说的传意画作品的特色等。

笔者在仔细观看一些陈金传先生的画之后,希望从以下几点对于陈先生艺术视点和艺术创作提出一点浅见与初析。

中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老师曾经说过:“就美学的本质来讲,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 此外叶朗先生也指出“自然美问题,在美学史上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进入当代社会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在当今社会,特别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时期,如何用艺术来表现自然之美是当代艺术家特别是画家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正如一些学者,特别是一些艺术批评家所说的那样:自然美不是实体之美,而是生态环境系统中的关系之美。早在古希腊时代,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从呱呱落地始就开始确定了三大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神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和自已的生存环境的和谐关系;人与神的关系就是信仰关系。从古至今,所有的艺术家-无论中外,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表现出自己对于这三种关系的认识。陈金传先生也不例外。

虽然,在西文之中,自然(nature)一词, 具有“独立于人之外的物质世界即自然界”的意思,同中国古代道家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 有着区别,但是从18世纪开始,西方出现的启蒙运动中的哲学家就开始对于把人和自然分裂开来的传统哲学--美学观念进行了批评,恩格斯批评说:“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是愈发不可能存在的。”画家陈金传先生以自己的独特的画作提出了“美学风水”的概念。

笔者认为陈先生的美学风水概念,严格来讲,还是属于生态存在美学范畴之内的。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博士提出来人在“天地神人四方游戏”中获得犹如在家的栖居。我国学者例如俞吾金先生认为海氏的从“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的“翻转”是哲学界研究形而上学发展史的一次具有意义的进步。

海德格尔还曾经提出:“对于这个诗人世界,我们依据文学和美学范畴是绝对不能掌握的。” 从这个意义来讲陈先生的传意画也应该列入后现代主义艺术之列。

第二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美学风水”的涵义。风水如何应用于中国国画特别是山水画之内的?谢赫提出的六法是所有中国国画艺术家所熟知和遵循的道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等。

其中,气韵生动的命题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国国画创作和理论研究中也把它作为中国国画的审美价值原则。笔者认为气韵生动中得“气”字就有着深刻的意义。而中国的风水的核心概念就是气,如气运、气势、气韵、气息、气场等等都是讲的气。气就是活的生命之气、生气、生命力。从物理学来讲,气是在物质世界中运转的,在时空中运转,气在画中也表现为气运行的局势和韵律等。

从中国艺术发展史来看,早在唐五代时期中国“风水学”(地理堪舆)就已经得到发展了。到了宋代,一些大山水画家们,他们都对于风水学有较好的研究,并且把自己的风水观念应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之中。从这个意义来讲,陈金传先生也是继承了中国传统国画创作。比如陈先生所创作的《十二生肖图》就是一例,该系列由12个生肖字画结合,形成了一幅新奇的抽象画。

笔者前面提出来艺术创三原则,我们从此次展览中,不难看出陈先生在这三方面也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第一。陈金传的绘画作品,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风格。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画家长期坚持创作实践而形成的。

第二,陈先生的创新精神,从此次画展中的展品中,我们不难看出画家常年来持之以恒的不懈的创新努力。

第三,是继承与发扬的奋斗,陈金传苦修《易经》。他深深体会到《易经》的博大精深,提出《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基础;《易经》是人们修身、养性、蕴德,提高思想的最好借鉴之典;《易经》告诉人们的科学思维方法等。

笔者认为,陈先生在艺术创作中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是与他多年修习《易经》不可分割的,也正是这个原因,陈先生的画作耐看、好看、不俗和引人深思。

老子从“自然无为的生态美学原则以及”天人合一’’ 生态平等思想和生态和谐以及共生意识等方面表达出对于生态环境哲学问题的深刻见解。

老子还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境界而非单纯的,浅显的功利思想。这个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就在于它的超越了客观条件的局限,而符合人生最高理想的绝对自由,其审美特质就在于其无目的而达到深层的审美目的。老子的生态美学观念实质上展现出人生境界由修养迷途而达到审美境界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这也是当前所有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必由之路。陈金传先生的创作实践也证明了这个道理。

第四,是陈金传先生的绘画作品体现出一定的难度。有的观众讲,看完陈先生的画作,感到一种“新的视觉冲击”一种“新的艺术体验”等;笔者究其原因,认为就是陈先生在国画材质和技巧上的创新。我们看到大多数作品都是黑白相间的。古法云墨分五色,指的是用墨的技法,陈先生大胆地利用黑白两色的冲突与对立,给墨分五色有了新的解释。这就给他的创作增添了不少难度。难度还在于陈先生对于国画材质的革新与应用等。陈先生多年对于中国的碑帖有着较深的研究。他自己不但研究碑帖,而且还收藏碑帖拓片,而最妙的是他把碑帖(拓片)艺术和技法应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比如他的作品《马到成功》就是一个好例子,近看这幅画好像是一个拓片,但仔细观瞧,您看到又是一幅新奇的绘画,它表现了陈金传先生经历了多年的艺术创作实践,对生活长期的提炼与积淀,呕心沥血,独具匠心的工作精神,也表现出一定的创作难度。

在《传意画创始人陈金传艺术精品展》开幕之际,笔者有幸应邀为此次大展写出此序,深感惶恐,但愿观众与读者能够从陈先生的的艺术创作中得到新的美学的体验,并祝愿陈金传先生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争取百尺高楼,更进一层,成为艺术大师。


----------------------------------------------------------------------------------------